志友分享>>Fujian Tulou - Wang Meng
特此鸣谢文章及视频作者:Wang Meng
行走 | 以志愿者身份保护土楼与乡村遗产(体验篇)



21 July 2018
- 我觉得这是2018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。
- 在告别前的第三天,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突然有这样的感触。
翻开2018的第一页日历,我的New year resolution,”考证-升职-减肥-练车-备孕-理财-父母旅游…”并没有什么奇奇怪怪的国际义工活动,看起来还算像个正常奔三的人吧。而且我从未想过自己会来参加这样的活动,起初这看起来就像高中夏令营一样,好奇心也只是停留教科文主页里那简要的概括,世界遗产修复,听起来倒是蛮酷的,那么或许可以轻松愉快的进行某种专业调研吗?又何况,那毕竟是,土楼啊!

12天,我能做什么呢?其实只是找借口想换一种方式旅行罢了吧。我开始调查这个志愿行者平台,发现竟然是香港注册的,心里稍有不安,但同时又沉迷在黄汉民叙述土楼和客家文化的故事里不能自拔,最终还是报名了。
接到Roger的电话,然后订了机票。
抵达龙岩,大岭下村,遇见了来自五个国家及港台的小伙伴们。



01
衣食住行
来之前收到邮件提供了一些穿衣的意见,但在我眼里只有两个字:防晒!于是我准备了防晒帽子、冰袖、遮阳伞、小金瓶,最后毫无疑问成功晒黑。
住宿的地方是大岭下村的小学兼村部,本身也是土楼改造而成的,小隔间的宿舍没空调也不热(贴心的配了插座、衣架、风扇)、室外的卫生间、淋浴室、洗漱池,以及会议室、篮球场,在乡野的蓝天和群山环抱中,可以满足你的基本起居生活。竟然还有一间café(福建工老师改造),虽然只有简单的烧水壶和咖啡炼奶,已经让咖啡星人无比的满足,在未来的日子里也承担了工作室、教室、桌游轰趴室等多项功能,实在是精准的功能置换案例。

宿舍
村部兼小学

吃饭是去当地村民家的小院,那是一个神通广大的人,吹拉弹唱、抓蛇采药无所不会的翠叔,每天掌管我们一日三餐,准时又美味,是他自家栽种或是山里现采新鲜的蔬菜烹饪。午餐就坐在阴凉的走廊下你盛饭我端汤,晚餐就在霞光和星辰下喝茶聊天。
哦,另外有一晚BBQ,有一晚交流餐,吃到扶墙,喝到起舞。


外出都是由当地村民的七座和小面包车接车送的,包括freeday出游去连城县的冠豸山、培田古村,结束当天的送站等。日常基本靠走,小短腿每天破2万步没问题。

02
土楼营建
在第一天参观了承启楼和新华楼之后,大家对土楼都有了相对直观的认识,对诸如太平天国留下的枪眼,火攻在木门上留下黑色炭迹,一个楼里住800人四代都是博士这种事已经不再稀奇,于是第二天便开始了夯土技艺的学习。
土土土


阿康叔指导
老匠人阿康叔对土的直觉来自于13岁开始建造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土楼,他已经70多岁,弓着背,然而却力大无穷的带着我们上山砍竹、搭接模具。我掰开一块土,切面像大理石蛋糕,我惊叹土与空气间的相互作用力,不仅因为土质成分的奇特,更因为当它经过人力和时间的叠加,竟然可以造就冬暖夏凉牢不可破的墙身,这里仿佛一种有机轮回的哲学,就像是祖祖辈辈生于土归于土一样。
在没有温湿度仪的年代,全靠经验来判断土质和夯筑的程度,这是何等宝贵的智慧。一排排锤,每个地方锤两下,一块土砖用竹子做龙骨隔三层,看似简单的体力操作,还要摸索腰部用力的惯性,才能不那么累,我们一整天轮换着分工作业,才砌出来可怜的两块。



学习夯土技术
其实夯土技术当下已经很成熟了,夯土机分分钟完成的事,老匠人或许要用大半生。我不禁想到了之前跟家具店商人的对话,手工木匠的榫卯工艺没有机器做的严丝合缝,但时间和人力赋予了它价值,成为了艺术,机器做的桌脚严密稳固,但现在批量生产不值钱,可100年后呢,没准也成了某某时代的见证与代名词。
阿康叔用慈爱的目光看着我们笨拙又卖力的样子笑而不语,他的小孙女放假从厦门回来,在土楼里跑来跑去与我们玩耍。大家聊着,笑着,抬头是蓝天白云,望远有群山梯田,那么一刻像极了世外桃源。


花了两天时间,湿透两件衣服,终于砌完了4整块砖。从土砖切面的裂纹可以清晰地看出来我们力量逐渐涣散的全过程,anyway,收工大吉!

03
儿童教育
第二项志愿活动是对当地儿童进行环境教育。村里面孩子们大多在县城或是厦门上幼托和小学,刚好放暑假,每天好奇的跑来与我们互动玩耍,大家也都很有耐心和爱心。
他们最喜欢韩国小哥,是个超级暖男,被我们教会叫“欧巴”之后,于是每天操场上就能听到“欧巴欧巴”的叫声(只能女生叫比自己大两三岁的男生欧巴,差了10多岁应该叫“阿加西”了,而最后的局面是我们所有人、村里不管大人小孩都管韩国小哥叫“欧巴”,小哥1996年生人,也是全程ORZ。)TOM还给两个最顽皮的小捣蛋起名“皮蛋兄弟”,派10天任务承诺只发1元工钱,结果两个捣蛋鬼立刻认真起来,全程充当我们的跟班小帮手。

我们分成四组,主题分别是垃圾分类、回收利用、水源保护、村庄果蔬英文教学。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下教育方式和思维的不同,但对待儿童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参与和褒奖,大家的活动创意让我真的羡慕村里的孩子们,短时间内想出那么多可爱的游戏、手工,还准备了头冠、印章、卡片等奖品。最终来了40多个孩子,还有邻村家长特地开车送过来的,超出预估,只能临时分成两个班,每节课30分钟。


伴着突袭的雷雨,那真是风风火火的一个下午。每一个很孩子们眼神里写满了纯真的愿望和无尽的好奇心,他们高声应答着你,信任着你,那么不顾一切,那么坚定,仿佛任何事情只要去做就会有心满意足的收获。成年人内心飘过一丝悲凉,我质问自己有多久没有回忆起童年了?不要总是一提童年就只记得哈利波特,不要总让别人帮忙回忆当年你偷换水浒卡和买死亡笔记的细节吧!
04
乡村建设
第三项志愿活动包括路牌制作和故事收集两项内容。我跟小伙伴一起做故事收集,看起来很简单的访谈工作而已,但在2天的时间内兼顾访谈和成稿确实有些小挑战。
起初我们很快便列好田野调查的重点,我甚至大言不惭地安排出第一天访谈录影,第二天快剪制片的疯狂计划。在路牌组苦于就地取材和路牌样式的时候,我们已经分成两队下地采集信息了。
但现实是,遇到了一些阻碍:当地人说话听不懂,保生大帝庙牌匾不在现场,村民叙述琐碎不一致或矛盾等等……边整理形成书面稿,边尝试着做宣传视频的第一段,结果就莫名奇妙的到了深夜。


我想,就算宣传片做不出来,至少一个双语宣传册完成应是没问题的。村庄的历史民俗和奇闻异事让认打满鸡血,我们带着当地儿童当翻译,去采集剩余部分的内容。回来后oscar竟然做起了网站!于是,café里的氛围一下子穿越到期末大作业的状态,每个人捧着笔记本,有人翻译,有人整理访谈,有人做网站,有人筛选照片视频……外面的路牌组们也如火如荼锯木头,铿铿锵锵,粘接、钉钉、刷漆……


门牌、街道牌、村口牌

神奇的事情发生了,我们做完了!网站,双语介绍,配音视频——
扫描下方二维码,即刻了解大岭下村!

我们完全依照访谈整理出大岭下村地理人文,包括自然环境、土楼人的生活习惯、民俗节庆、信仰崇拜、土楼建造技艺以及那个废弃了的南兴楼的兴衰往事,配合路牌在实地空间对村庄的指引,像是完成了一个初步又基础的旅游方案,我好像又可以大言不惭的说,再给我一周时间,我可以做出专项规划和申报文本吗?
05
文化交流
文化交流主要志愿者之间的交流,志愿者与当地村民之间的交流。这种交流虽然是来自不同年龄、不同地区、不同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冲击,但却有着及其难得的相互接纳和体悟,彻头彻尾的peace&love。

除了要做一些表演和presentation,12天的时光我们谈天说地,分享生活经历、愿望和观点,一起徒步乡野,登山冒险,打篮球、跳舞,演奏乐器、烹饪和品尝美食(做米酒、糍粑,BBQ和自己国家的美食),取名字、讨论读书音乐电影等等,大家性格和经历各异,却又仿佛那么熟悉,相互照顾、帮助着,体会着彼此的心情。
村民们热情好客,见我们就招呼进屋喝茶。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了,剩下老人们守护家园,白天还要面朝黄土背朝天,到晚上到学校的操场跳广场舞、演奏民乐、放投影,最后还为我们进行腰鼓表演。


每天丰富的文化交流让人应接不暇,在乡野清爽的空气和鸡犬相鸣中,没有城市里的嘈杂和紧迫,没有邮件和新闻,有的只是面对面的交谈,真实又梦幻,仿佛可以触及世界的另一端,却又有近在咫尺的笑容和微风。我把自己完全交给大岭下了,交给你们,交给此时此刻,像一个新生儿。